疼痛被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包括患者在意识状态下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及意识消失时对伤害性刺激的客观反应。目前全身麻醉可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 pectral index, BIS)、脑电熵指数(entroy)、Narcortrend指数等指标监测麻醉深度,但这些技术主要监测镇静深度变化,对镇痛程度的反映并不敏感。
长期以来,疼痛是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管理疼痛的方法往往存在个体差异、药物滥用等问题。临床研究中实施的疼痛神经生理学调查,大多数结果评估的是小纤维或脊髓丘脑束的损伤,而不是直接起源于疼痛的神经机制,并不能客观量化疼痛。
2018年围术期相关认知命名工作组发布的建议将谵妄分为苏醒期谵妄(emergence delirium, ED)和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ED指在手术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诊断出的谵妄,包含了在复苏室苏醒的阶段。而POD是指在术后几天内、最长1周或直到出院前诊断出的谵妄,它是以注意力障碍、记忆障碍、意识水平波动、思维混乱、睡眠周期和情绪障碍为特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出现在术后24~72 h。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癌症患者围手术期深入推广,如何通过合理用药,缓解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或实现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pioid-freeanesthesia,OFA),降低术后恶心呕吐(post 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 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保护肺功能及胃肠道功能,加速康复,成为麻醉领域研究热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肥胖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肥胖患者行胃肠镜检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无痛胃肠镜检查逐渐成为绝大多数患者行胃肠镜检查的首选,虽然肥胖不是无痛胃肠镜检查的禁忌证,但因其特殊的生理特征,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制定相应的麻醉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内镜医生的满意度,提高检查质量。下面将对肥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麻醉药物的选择进行综述。
氯胺酮是由(S)-氯胺酮和(R)-氯胺酮两种水溶性对映异构体按照1∶1的质量比构成的外消旋混合物,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拮抗NMDA受体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此外,氯胺酮还可以与阿片类受体、胆碱能受体和一些离子通道等相互作用。
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过去20年来围术期医学的重大进展。ERAS理念以及相关指南正在不断重塑麻醉学的临床实践内涵和管理目标,从关注麻醉相关死亡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向关注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术后康复进程及医疗花费转变。10年前,熊利泽教授提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正是这一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氯胺酮是一种兼具镇痛及镇静效果的静脉麻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镇静。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最初被用作精神药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能帮助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减轻患者抑郁症状。近年来,艾司氯胺酮被发现较氯胺酮的副作用更少、镇静活性更强,因此逐渐被应用于各类临床手术和门诊检查中。
近年来,不孕不育发生率越来越高,2017年数据显示,不孕率从8.7%上升到12%~15%。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我国大概每年有20万例。研究显示, IVF-ET在患者经阴道超声引导取卵术(transvaginal ultrasound-guided oocyte retrieval,TVUOR)中疼痛和焦虑干扰取卵率、增加并发症、影响妊娠率。不孕症妇女本身焦虑、抑郁的总患病率为21%~52%,术中不给麻醉药则增加患者围术期焦虑发生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是一种人类嗜神经疱疹病毒,属于α 疱疹病毒亚家族。VZV 感染人类可出现两种症状:裂解性感染和潜伏再次激活感染。VZV 初次感染人体的症状为躯干、头部或面部出现水泡性瘙痒皮疹,称为水痘(varicella),常见于10 岁以下儿童。